>正文

董桂花:我来新疆从不后悔

来源:天山时报发布时间:2020-12-11

  天山时报记者 程煜报道

  “您来新疆那么多年,后悔吗?”

  “从来不后悔!”

  面对记者的提问,今年81岁、承受了5年尿毒症透析折磨、身体羸弱的董桂花语气坚定地说,那一刻她原本黯淡的眼眸变得炯炯有神。

  今年是山东女兵进疆65周年,6月底的一个周末,记者专程来到位于十二师二二二团团部的董桂花家,对这位令人尊敬的山东女兵进行采访。

  建设边疆使命光荣

  董桂花和91岁的老伴李信志居住的楼房虽然只有70多平方米,家具陈旧简单,但收拾得干净整洁,客厅墙上的一个大相框集纳了很多老照片,卧室墙上还有一排儿孙满堂的全家福照片,很是温馨。

  “我记得1954年二军25团到我老家招兵时是元月份,家家户户正在备年货,当时我18岁。听着部队接兵同志的演说,听着新疆优美动听的歌曲,我激动万分报了名,经过严格的检查、考试,我被招上了,当时我那个心情哪很激动。”回想起63年前参军的那一刻,董桂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
  “我家里姊妹三个,老家人都看不起女娃,说女娃娃干不了大事,我就不信这个,一心想干些事。妈妈舍不得我走那么远,哭着不让我去,但我还是下定决心要参军建设边疆。”董桂花说。

  不久,董桂花就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母亲和亲人们,踏上了西去新疆的列车。“从山东坐火车到甘肃兰州,之后改乘汽车去新疆,一路向西,走了一个多月,到了25团一看,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滩,我们这些小娃娃都失望得哭起来。虽然现实跟来之前想的有很大差别,但我想已经来了就好好干吧。”既来之则安之,山东人吃苦耐劳的品质此时此刻在董桂花的身上显现出来。

  “我被分在25团一营一连,这时才知道什么叫地大,什么叫荒凉、寂寞。这里的条件虽然艰苦,但有兵团的战士们,和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山东姐妹,大家亲如一家,也就忘记了一切苦恼。不久我们跟随着部队一起开荒造地,大家起早贪黑地拼命干,从不叫苦叫累。1955年团场在炮台自力更生开荒造田种棉花,秋天白花花的棉花一大片一大片的。看到这丰收的景象,我们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。那时候,大家干工作都是你追我赶争先进。为了多摘棉花,晚上月亮还挂在天上,我就悄悄地来到地里摘棉花。太阳落山了,我们还在地里干着,没有人叫苦叫累,手上长满了倒刺,手背和手腕子被棉花枝叶拉得血痕累累,但我们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。为了节省时间,我们中午饭都在地头吃,一口凉水,一口干馍就算是一顿午饭。我以一天摘了119.8公斤棉花的最好成绩,被评为团场拾棉花能手。现在,这枚奖章还在团文史馆里。”回想当年战天斗地的革命热情,董桂花语气中满是自豪。

  “1954年我参加柳沟水库建设,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,我们女同志跟男同志一样干活,女同志给筐子装土,男同志抬筐运土。这活又重、又脏、又累、又紧张,十几岁的我在家从没干过这样的土方活,这在老家都是男人们的事。但那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干,谁都怕落在后面,身上的衣服每天不知让汗水打湿过多少回,满头满脸的尘土,分不清谁是谁。身上的衣服是晚上洗了白天穿,破了补一补、缝一缝又继续穿。手上血泡也不知打了多少个,看着一双起满老茧的双手,根本不敢相信这是不到20岁的姑娘的手。吃的也很简单,伙食单一,但我们从不叫苦叫累,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。我参加革命工作以来获得不少奖励,这都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,我只不过做了该做的工作。”尽管一辈子吃了很多苦,但董桂花从不以为苦,对党和组织饱含感恩之情。

  革命婚姻幸福一生

  “我结婚后跟着你叔叔把南北疆跑遍了,住了七八个地窝子,印象中光搬家,一年不知要搬多少次,那时候年轻也不知道累。”虽然青春岁月经历过那么多苦,但这位瘦弱的耄耋老人没有丝毫埋怨。

  “我和你叔是连长介绍的,1956年3月8号结的婚,当时一共有4对排以上干部举行集体婚礼,大家一起热闹热闹,吃点瓜子、花生。住的是苇子房,用苇把子拱起来,地下挖50厘米,就成了。”

  “苇子梁苇子墙,苇子铺的钢丝床。”听董桂花说起这段往事,老伴李信志笑着说起当年的顺口溜。

  “我爱唱歌、爱文艺,领导让我学护士,我拒绝了。这一辈子跟着老伴全疆各地到处跑,他是搞水利工作的,那时候新疆、兵团水利条件特别差,他到处跑着建水库,我就跟着干后勤。这辈子值了,你叔叔对我百分之百好,我们从没有红过脸。”回忆起当年刚结婚时的情景,董桂花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。

  记者问李信志老人,在他心中老伴是个什么样的人。李老感慨地说:“她是一个一切吃苦在前的人,无论在哪上班都很努力。带着娃娃跟着我跑遍了南北疆支持我搞建设。当时生活生产条件特别差,建设工地没房子住,娃娃们都是在地窝子、苇把子房里生的。由于孩子多,家务重,领导让她当家属不上班在家带娃娃,她不干,她说‘我是来建设边疆的,不是来带娃娃的’,一心扑在工作上。”

  董桂花说,那时候她们都谈理想、谈工作、谈未来,一切为了国家和集体,没有私心。领导说的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,小车洋房”,现在都变成了现实。说到这,老人像个孩子般高兴得举起了双手。

  1965年至1967年董桂花被调到阜北农场(现二二二团)农七队,由于工作认真,成绩突出,连续评为“五好”工人和生产能手。1979年至1980年,董桂花被调到农八队牛圈工作。当时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,照顾孩子和家的任务也很重,但山东人要强的个性让她从不服输。

  担任班长的董桂花总是担心工作完不成任务,不管酷暑严寒,她领着一班人天天起早贪黑干,放牛、喂牛、铡草、接生牛犊、挤牛奶,每天早晚两次挑牛奶送到队里,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。在工作上她处处以身作则,生了病吃点药连续顶着干,只要没有倒下,就一天病假也不会请。特别是在母牛下犊季节,接生牛犊很辛苦,几天几夜连轴转,有时候遇到母牛难产,数九寒天的夜晚,她住在牛圈里,观察照料母牛,确保牛犊顺利产下。牛圈离队部较远,到了冬天,野地的狼没吃的常常袭击羊群和牛群,她和守夜的同志一起巡逻,使集体财产免遭损失。由于她工作认真,忠于职守,吃苦在前,勇挑重担,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或优秀工人。

  平凡一生伟大母亲

 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书,更何况跟随丈夫跑遍南北疆投身建设边疆事业60多年的董桂花老人,她的人生经历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。

  记者让老人回忆一下过去60多年生活工作中记忆深刻的事儿,老人认真地皱起眉头想,但想了半天也想不起来,懊丧地对记者说:“你看,这个病太折磨人,我这记性越来越不好了,过去的很多事都想不起来,脑子越来越糊涂了。”

  “刚进疆时间不长,那会儿我和同班的女兵们都住在地窝子里,地上放些板子铺些苇子就是床了,一个班12个女兵睡大通铺,一人只有50厘米宽。突然我发现床下有长虫(蛇),吓死我了,我的惊叫吓醒了其他女兵,她们赶紧喊来了男班长,狠狠地打,最后在我们床下打死了12条长虫。”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董桂花现在还心有余悸。

  “1958年12月13号,我刚生下大儿子的第二天,团里调老李去剿匪,晚上地窝子没灯了,黑灯瞎火的,我一翻身差点把儿子压死。那两年,老李跟部队一出去剿匪就是几个月,家里一点顾不上,都是我一人操心。1957年9月20号生女儿,因为没人照顾,第二天我就起床出门到食堂买饭、照顾孩子。”

  “我家有5个孩子,工作忙家务多,但咱山东女娃泼辣,不娇气,有啥累啊难啊自己苦从不跟人家说,人活着还是要有点精神的。”董桂花继续讲述。

  在大儿子李克心目中,母亲不但能干还是个慈祥的妈妈,对子女非常关心呵护。“我妈在八队牛圈工作时,每天半夜4点赶到离家一公里外的牛圈,挤完牛奶后又赶紧回家给我们做饭,非常辛苦,但从没听她喊过苦叫过累。”

  严格的家教,淳朴的家风,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,使董桂花的五个孩子都成长为务实本分的人,工作上继承了父母认真负责、兢兢业业的品质,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和好评。

  今年77岁的退休职工乔德仁,跟董桂花是多年邻居,说起她赞不绝口:“董桂花是个好人,一辈子老实本分,平时隔壁邻居谁家有事她都热心帮忙,说话办事讲理,有肚量,从不计较。”

  正如董桂花老人所说:“咱一辈子没给山东人丢脸!”她用简单而厚重的一生诠释了60多年前离开故乡时对故乡的承诺。

编辑:周惠雯蕊